特質因素理論
特質因素理論,又稱人職匹配理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提出的最早的職業輔導理論。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的內容。
一、理論起源
190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提出了人與職業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的焦點的觀點。他認為,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模式,每種人格模式的個人都有其相適應的職業類型。特質是指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傾向、興趣、價值觀和人格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心理測量工具來加以評量。
因素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備的條件或資格,這可以通過對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二、理論類型
帕森斯認為,人職匹配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因素匹配和特性匹配。
1、因素匹配,也可以理解為活找人。例如需要有專門技術和專業知識的職業與掌握該種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擇業者相匹配;或臟、累、苦勞動條件很差的職業,需要有吃苦耐勞、體格健壯的勞動者與之匹配。
2、特性匹配,也可以理解為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動感情、不守常規、個性強、理想主義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從事審美性、自我情感表達的藝術創作類型的職業。
三、理論意義與運用
1、特質因素理論強調個人的所具有的特性與職業所需要的素質與技能(因素)之間的協調和匹配,推動了人才測評在職業選拔與指導中的運用和發展。
2、人的特征和外在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特質因素理論注重借助心理測量工具的使用和解釋來指導咨詢師進行實際咨詢,因此在開展學生生涯規劃工作過程中,單獨使用特質因素理論可能造成人職匹配的科學性、合理性。
以上就是關于帕森斯的 特質因素理論的相關介紹,如需獲取更多詳情,歡迎登錄51選校生涯規劃教育平臺在線留言預約咨詢,也可以直接撥打400-990-5160。
凡注明“51選?!眮碓次恼?,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授權。經許可后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余來源,僅供學習參考等非商業性用途使用,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轉載僅供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處理。
-
-
生涯彩虹圖
生涯彩虹圖,又叫舒伯生涯彩虹圖,是由美國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舒伯根據年齡將每個人生階段與職業發展配合,將生涯發展階段劃分成五個階段,即成長、試探、建立、保持和衰退,基于這個五個階段,結合生活廣度和生活空間提出的生涯發展觀,這便是常說的生涯彩虹圖,也有稱職業生涯彩虹圖。
閱讀全文>>
-
-
全方格技術及其在生涯規劃中的運用
全方格技術是什么?如何運用全方格技術指導生涯規劃?下面51選校生涯規劃教育平臺就此問題做簡要介紹
閱讀全文>>
-
-
生涯理論簡要梳理
生涯理論都有哪些?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百家爭鳴的歷史?下面51選校生涯規劃教育平臺就此問題做簡要梳理。
閱讀全文>>
-
-
生涯理論之人格理論
人格理論是由誰提出來?它強調什么?它對于中學生涯規劃指導有何幫助?下面51選校生涯規劃教育平臺就此問題做簡要介紹。
閱讀全文>>
-
-
生涯理論之心理動力論
心理動力論是由誰提出來?它強調什么?它對于中學生涯規劃指導有何幫助?下面51選校生涯規劃教育平臺就此問題做簡要介紹。
閱讀全文>>
-
51選校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掃描左側二維碼或添加daxuecha
總有一種力量推動教育前行
-
51選校高中生涯規劃二維碼
高中生涯規劃微博
生涯先行,升學無憂!